又是一个圈套!!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落差正在逐渐填平。最后战争就变成了消耗战。变成了资源和人员的比拼。变成了如何最大限度消耗有生力量,看谁先顶不住!
在2022年9月份,乌军取得了乌东反攻的胜利之后,一举收复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乌军乘势向南挺进,又收复了第聂伯河右岸的半个赫尔松州。此时此刻,乌军沉浸在一种胜利的喜悦之中。俄军就开始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大踏步进攻打垮对方。必须要开始修建工事,建立防线,来抵挡乌军可能的反攻。然而,沿着所有的接触线修建防御工程,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大公程。不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还需要数个月的时间。如何保障在修建防御工事的这几个月,乌军不会在接触线上的任何一个点上发起进攻呢?此时此刻,不管是士气上,还是在舆论场上,都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于是,著名的巴赫穆特绞肉战开始了!瓦格纳的5万多人,战死2万多人。每当取得进展的时候,武器弹药和战场物资的供应就会出问题。瓦格纳确实被大量的消耗掉了!但是,乌军26个旅级单位也轮番上阵与瓦格纳对耗。5万久经沙场的精锐也战死在这座充当顿巴斯地区关键枢纽的小城——所有的鏖战都发生在攻其必救的地区。
整个顿巴斯地区两个地方最重要——北面的红利曼和南边的巴赫穆特。这两个小城,一南一北,同时有铁路和公路,是整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当乌军的反攻拿下红利曼之后,只要能守住巴赫木特,整个北顿涅茨克地区就被牢牢的掌控住了。这样想象空间非常大,阿泽甚至可以跟美国人说: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把他们完全逐出国门,只要你的援助到位,我们就可以一路向北,向莫斯科进军。正因为巴赫穆特有这样的政治价值。所以小泽命令乌军不惜代价轮番上阵。反而是扎卢日内建议撤出来,保存有生力量,放弃一城一地的得失。结果,小泽死活不听,还派自己的代表——一位狂热的女议员前去督军。如此一来,不仅把有经验的5万将士都报销在这个地方,而且把乌军主力中的主力第93机械化旅和47机械化旅都打残到需要重建的地步。
在巴赫木特战役持续消耗了6个月之后,俄军的主力沿着所有的接触线,修建起了三道永备工事的防御阵地,等待乌军来反攻。瓦格纳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俄军主力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而且把防御工事建好了。而乌军的主力,经历过6个月的持续消耗之后,不仅丢掉了巴赫木特这座城市,而且损耗了5万经验丰富的老兵。视频中显示,瓦格纳从乌军阵亡将士身上撕下来的臂章就有26个旅级单位。意味着乌军26个旅集单位轮流上阵,虽然不是每一个旅级单位都满编满员的上阵,有的旅级单位或许就是派出了一个营或者一个连。但不管怎么样,彼此这种血肉磨盘的消耗,把精锐都打光了。瓦格纳打光了就打光了,反正瓦格纳战损的大多是囚犯。但是乌军却是有经验的老兵,是扎卢日内准备用来第二波反击的主力!
正因为如此,当2023年夏季,乌军发起二次反攻的时候,有生力量的兵力不足,没有达到目的就坚持住了。重读《T18:俄军还会继续崩溃么?!》这篇,这是在2022年9月俄军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做了三个预判,最后都被事实作证了——其中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关于乌军下一次反攻的主攻方向和路线的判断正确:乌军会挟胜利之势主动进攻南边扎波罗热方向,目标直指马里乌波尔,切断俄军东西陆地交通线。
不喜欢被裹挟着站队,只对战场态势的发展趋势做判断。一个理性的战地指挥官,只需要关心影响输赢的决策和战场因素,不需要关心是非。因为自古以来,士兵就子弹,各级指挥官就是一杠枪,至于目标的选择,不关他们的事,扣动扳机的人是政治人物。作为将士只需要关心战术和决定输赢的战场要素,因为判断其价值的唯一标准是这杠枪是否打的准!
从战场的角度来说,双方进入消耗战状态之后。俄军在哈尔科夫的进攻,又是另一个类似于巴赫穆特的陷阱——其目的依然是为了消耗掉乌军的有生力量。因为乌军有经验的士兵真的越来越少了!俄军目前所有行为的,目的应该都是围绕最大限度的消耗掉乌军能够战斗的人员。
在乌西的一个只有7000人的小镇上,当地人告诉拍摄视频的人这里有400座牺牲将士的坟墓。道路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旗帜,每一面国旗下面都是一块墓碑,上面有阵亡者的照片和名字以及相关信息。许多人会马上算出来:400/7000占比不到6%,并得出阵亡比例不高的结论。事实上不是这么计算的:乌克兰在战前整个社会的老龄化已经83%,老人和孩子要占人口的六成。剩下的40%人口中有一半是女性——这7000人中只有20%的成年男性才是能上战场的人数。这1400人也不可能全部上去,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还需要留一部分人。就算一个都不留,所有的社会工作都交给女性,成年男人全部投入战场,1400人中牺牲400人,就算按照1:1来计算战死和负伤,也有超过800人战损!1400人中战损800人,这是正常社会承受不起的战损比例!
不可否认,乌克兰的普通人为这场战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虽然他们是被裹挟着投入其中,身不由己。但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和战斗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哪怕是在战场上与他们交手的另一方的战斗人员也会承认这一点。自始至终,我们都认为乌克兰的普通人是受害者,他们的整个社会被寡头所控制,而任何国家的寡头们的利益都在外面而不在国内。所以,任何社会的寡头和腐败分子都天然会成为外部势力的代言人。这一点,在大毛家和兔子家也是如此!我们在吸取俄乌两家的前车之鉴的教训,这两年打击反渗透和反腐的力度越来越大,就是在未雨绸缪:短短几年,军方就有好几个三星上将被抓,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言归正传,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都在加大对二毛的援助力度。但是这种援助永远像挤牙膏一样,不会一次性到位。虽然援助了一批F16战斗机,但是半年美国就培养了12个乌克兰的F16飞行员。要知道F16是双座,而且每一组出任务的时候,另一组要处于待命状态。也就是说,出动一架F16执行任务就需要冻结4个飞行员。总共才培育养了12个乌克兰F16飞行员,一次最多派出三架执行任务——空军最小的独立作战单元也是四架的编制。这就意味着一次性派出一个最小的独立作战单元都做不到。这还怎么争夺制空权?!从种种行为来看,鹰酱控制下的北约并不打算援助二毛去取胜,而是在采用添油战术不断把大毛与二毛相互消耗的时间拉得更长。这种消耗拉的越长,不仅彼此可以从中获利——除了美国的军火公司之外,德国2023年的军火出口中68%是卖给乌克兰。而且时间拉的越长,各国就可以把自己糟糕的经济问题都归咎于战争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因为自己的无能。
目前战场上的态势就是:在哈尔科夫方向,二毛从东线和南线抽掉了10个营去北方组织反攻,以夺回大毛之前那1万人越过边境在三天之内占据的15个村庄。二毛此举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为什么做这样的判断呢?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细节:大毛在北线的进攻是偏师发起的牵制性质的佯动。因为在占据了15个村庄的72小时中,大毛是逐步增兵,而不是一次性开进。最开始只有1000人在发起试探性进攻,结果二毛在这个地区的负责人把修防御工事的钱贪污了,但向上汇报说修好了,小泽也信了,还大肆宣传。实际上反坦克的龙牙都堆在路边,连基本战壕都没挖,更别说修建永备工事。正因为如此,大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试探性进攻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第二天增兵到1万人,继续向东西两边扩展,向南推进到河流分界才停止。按理说,此时此刻应该抓住对方没有喘息的机会,立刻增兵,并且越过河流上的三座桥,向南发展,逼近哈尔科夫市区。而且,俄军在边境地区本身就有5万人,立刻增兵也并不困难。然而,大毛接下来的行动让人无比意外:它不仅停止了继续增兵,还把过河的三座桥梁都炸了——对方的重武器是过不来,自己的重武器也过不去了!所以,从一开始大毛在北路就没有打算继续向南推进,更没有打算去攻打哈尔科夫市。它主动炸毁桥梁停止过河推进,是为了吸引对方来援,继而消耗乌军有限的有生力量。因为乌军的重型装备无法过河,所以乌军只能步兵过去跟大毛在河左岸被占的15个村庄中打巷战拼消耗!这一幕是不是特别像巴赫木特战役的重现?
在2023年6月份那次失败的反攻之前,经过巴赫穆特的消耗,乌军能打的只剩下北约训练出来的4.5万人,而且这九个旅在这次失败的反攻中又消耗掉了2万人。目前有战斗力和有经验的老兵也就剩不到3万人了,其他人员都是缺乏训练,临时凑起来的部队。这3万人带着那些训练不足的国土防御部队,在东线和南线顶住俄军的反扑。本来人员和武器弹药都吃力,经过北线哈尔科夫的这么一搞。乌军不得不从东线和南线本来就兵力不足的防线上抽调精锐主力去北面夺回那15个丢失的村子——这种行为符合政治需求,但确实不符合战场上的理性抉择!因为哈尔科夫不是大毛的攻击方向,即便把那15个村子全部夺回来了,也只是在面子上好看。但这种资源的投入和战场回报不成比例。而且还会因为强行抽调人马,造成东线和南线防线上的空虚,从而让大毛在东线和南线的进攻会加快。
东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必须守住,否则会影响整个乌东地区的防御体系。这个点就是T054公路!他是乌东地区乌军的总补给站——红军村,通往据点君士坦丁罗夫卡,顿涅茨河上的两个最后据点城市的补给线。目前,俄军乘乌军把兵力往北调之后,在这个方向发动钳形攻势。左边的前锋已经抵达T054附近,右边的前锋正在进攻。君士坦丁诺夫卡东边的卫星城——这个地区的制高点——恰索夫亚尔的剩下半个城区。一旦恰索夫亚尔被全部拿下,它在山上,方圆20公里内的北顿城市群仅剩的几个据点都在河谷中,大炮在恰索夫亚尔可以轰击周边乌东防御系统的任何一座城市。而且,T054公路一旦被切断,这些被轰击的乌冬防御体系的最后据点城市,将无法获得充足的物资、武器弹药以及轮换人员的补充。如果任其恶化,会导致顿涅茨克地区乌军防御体系的崩溃。
从纯军事角度来看,希尔斯基将军中计了!总觉得军人还是纯粹一点好,扎卢日内将军会更多从战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演员总统为了国际观瞻干涉他的战场部署的时候,他会顶回去,除非实在顶不住!然而,希尔斯基将军似乎没有这么纯粹,会让自己的军事部署更多的迎合政治需要。显然,以他的专业性,不会看不出来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就是一个陷阱。事实上,就算俄军占据边境上那15个村庄对目前的战局也没啥影响。但希尔斯基从顿巴斯地区的防御体系中抽调几万人去北边收复那15个村庄,造成本来就兵力不足的防线,更加的兵力不足了!局外人都看出来了:自从他把有生力量往北抽掉以后,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进攻速度和进展都比以前快了。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完全无法理解他这样的部署。除非基辅私下里准备与大毛谈判并且不打算放弃顿巴斯地区,为了避免大毛把哈尔科夫边境上的15个村庄作为谈判的筹码,所以才不惜代价去收复。除非真如猜想的这样,才可以解释得通他的这种反常的部署。